PU转盘机的制作方法

  • 218
  • 2021-02-24 13:39:10
  • 鱼爪商标网

pu转盘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鞋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产pu鞋底的pu转盘机。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鞋类产品一般都是由模具成型出来的,这样成型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等。
[0003]
其中,对于材质为pu(简称聚氨酯)的鞋底成型来说,它是将pu材料注入模具内,由pu材料在模具内进行发泡成型,最后开模得到所成的pu鞋底。
[0004]
而在现有的pu鞋底的生产线中,它由做腰形闭环旋转的腰形输送线及安装于腰形输送线上的pu模具构成,pu模具由腰形输送线带动做腰形的闭环循环。
[0005]
但是,在现有的pu鞋底的生产线中,腰形输送线上的pu模具的开合模是靠操作人员的手动完成;同时,实现pu模具做腰形闭环循环的腰形输送线的结构相对复杂;另,现有的腰形输送线为确保pu模具于转角处顺畅输送而使pu模具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
[0006]
因此,急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自动开合模且pu模具之间的间距可做得更紧凑的pu转盘机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种结构简单、自动开合模且pu模具之间的间距可做得更紧凑的pu转盘机。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pu转盘机包括承载底座、位于所述承载底座上方的转盘、上下穿置于所述转盘中且下端装配于所述承载底座的中心轴、多个装配于所述转盘并在所述转盘的周向彼此隔开排列的开合模机构、数量与所述开合模机构相同的pu模具及装配于所述承载底座的转盘驱动机构。所述pu模具装配于所述开合模机构,所述开合模机构用于驱使所述pu模具做开合模运动,所述转盘在所述转盘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绕所述中心轴的轴心线转动。
[0009]
较佳地,所有所述开合模机构在所述转盘上排成一个整圈,且所述开合模机构还与所述转盘的外缘相邻设。
[0010]
较佳地,所述开合模机构包含下模座、翻转上模座、翻转驱动器、升降驱动器、锁模组件及位于所述转盘下方的悬吊安装支架,所述悬吊安装支架的上端装配于所述转盘,所述升降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悬吊安装支架,所述下模座安装于所述升降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下模座在所述升降驱动器的驱使下做上下升降滑移,所述翻转上模座可上下翻转地安装于所述转盘并相对所述转盘具有一翻转至所述下模座正上方的合模位置及翻转至远离所述下模座的开模位置,所述翻转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转盘或悬吊安装支架并驱使所述翻转上模座于所述合模位置和开模位置之间切换,所述锁模组件安装于所述转盘并用于阻挡所述合模位置的翻转上模座往所述开模位置切换。
[0011]
较佳地,所述升降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上布置,所述翻转驱动器位于所述悬吊安装
支架的侧旁,所述翻转驱动器还悬吊于所述转盘的下方。
[0012]
较佳地,所述翻转上模座的第一侧借助枢轴结构与所述转盘枢接,所述锁模组件位于所述翻转上模座相对的第二侧外,所述锁模组件与所述合模位置的翻转上模座之第二侧阻挡配合。
[0013]
较佳地,所述翻转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上布置,所述翻转驱动器的输出端安装有齿条,所述枢轴结构上固定地套装有与所述齿条啮合传动的齿轮,所述齿条在所述翻转驱动器的驱使下做升降滑移,由升降滑移的所述齿条驱使所述齿轮连同所述枢轴结构和翻转上模座一起翻转。
[0014]
较佳地,所述锁模组件包含枢摆轴、锁模驱动器及各与所述转盘枢接的第一枢摆钩和第二枢摆钩,所述枢摆轴与所述枢轴结构彼此平行,所述枢摆轴还位于所述转盘的下方,所述第一枢摆钩和第二枢摆钩各固定于所述枢摆轴,所述第一枢摆钩还沿所述枢摆轴的轴向与所述第二枢摆钩相隔开,所述锁模驱动器安装于所述转盘,所述锁模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枢摆轴装配连接,所述锁模驱动器通过驱使所述枢摆轴沿水平方向做往复滑移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一枢摆钩和第二枢摆钩同时钩住或脱离所述翻转上模座之第二侧。
[0015]
较佳地,所述中心轴包含空心的轴体、旋转接头及呈密封配合地套装于所述轴体上的轴套,所述轴体的下端装配于所述承载底座,所述转盘套装于所述轴体并位于所述轴套的下方,所述轴套与所述轴体共同围出彼此隔开的通水外流通道、通水回流通道、通油外流通道和通油回流通道,所述轴套通过连接支架与所述转盘连动设置,以使所述轴套跟随所述转盘一起绕所述轴体旋转,所述轴套开设有与所述通水外流通道连通的通水外流接头、与所述通水回流通道连通的通水回流接头、与所述通油外流通道连通的通油外流接头及与所述通油回流通道连通的通油回流接头,所述轴体的空心形成轴向贯穿所述轴体的中心通道,所述轴体还开设有与所述通水外流通道连通的通水输入通道、与所述通油外流通道连通的通油输入通道、与所述通水回流通道连通的通水输出通道及与所述通油回流通道连通的通油输出通道,所述旋转接头装配于所述轴体的上端,所述旋转接头开设有与所述中心通道对接相通且彼此隔开的通气通道和通电通道。
[0016]
较佳地,所述中心轴还包含中间连接环及电箱转盘,所述轴套包含第一轴套及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轴体共同围出所述通水外流通道和通水回流通道,所述第二轴套与所述轴体共同围出所述通油外流通道和通油回流通道,所述通水外流接头和所述通水回流接头位于所述第一轴套,所述通油外流接头和所述通油回流接头位于所述第二轴套,所述中间连接环的一端借助第一锁固件与所述第一轴套可拆卸地套装固定,所述中间连接环的另一端借助第二锁固件与所述第二轴套可拆卸地套装固定,所述第一轴套通过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转盘连动设置,所述电箱转盘固定于所述轴套的上端并从四周包围所述旋转接头。
[0017]
较佳地,所述第一轴套的内侧壁具有凸向所述轴体且与所述轴体紧密套装的第一凸环、第二凸环及第三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第二凸环及第三凸环三者沿所述轴体由下至上的方向依次隔开布置,且所述第一凸环、第二凸环及第三凸环各与所述轴体之间装配有密封圈,所述通水外流通道和通水回流通道中的一者位于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所述通水外流通道和通水回流通道中的另一者位于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三凸环之间,所述第一轴套的内侧壁与轴体之间套装有呈一上一下布置的旋转轴承,上方的旋转轴
承位于所述第三凸环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三凸环轴向抵接,下方的旋转轴承位于所述第一凸环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凸环轴向抵接;所述第二轴套的内侧壁具有凸向所述轴体且与所述轴体紧密套装的第一环台、第二环台及第三环台,所述第一环台、第二环台及第三环台三者沿所述轴体由下至上的方向依次隔开布置,且所述第一环台、第二环台及第三环台各与所述轴体之间装配有密封圈,所述通油外流通道和通油回流通道中的一者位于所述第一环台与所述第二环台之间,所述通油外流通道和通油回流通道中的另一者位于所述第二环台与所述第三环台之间,所述第二轴套的内侧壁与轴体之间套装有呈一上一下布置的转动轴承,上方的转动轴承位于所述第三环台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三环台轴向抵接,下方的转动轴承位于所述第一环台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环台轴向抵接。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中心轴将转盘可转动地支撑于承载底座,再借助转盘驱动机构,使得转盘在转盘驱动机构的驱使下绕中心轴的轴心线转动,这样使得转盘及转盘上的开合模机构和pu模具一起绕中心轴的轴心线做回转的运动,故相对于现有的腰形输送线来说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借助多个沿转盘的周向在转盘上间隔开排列的开合模机构,由每个开合模机构负责对应的一个pu模具的开合模运动,实现pu模具的自动开合模的目的,同时,正由于多个开合模机构沿转盘的周向在转盘上间隔排列,故使得开合模机构之间的间距可做得更紧凑,从而使得pu模具之间的间距更紧凑,相对现有的腰形输送线为确保pu模具于转角处顺畅输送而使得pu模具保持较大的间距。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的pu转盘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发明的pu转盘机在另一角度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是本发明的pu转盘机中的一个安装有pu模具的开合模机构安装于部分转盘上且处于合模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是图3所示的在锁模组件处于释锁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是图4所示的处于开模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是图5所示的在隐藏部分转盘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是图6在另一角度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
图8是本发明的pu转盘机中的中心轴在隐藏电箱转盘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9是图8所示的中心轴由下往上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0是沿图9中a-a线剖切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1是沿图9中b-b线剖切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2是图10所示的结构分别在与部分转盘和部分承载底座装配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0032]
请参阅图1、图2及图5所示,本发明的pu转盘机1包括中心轴100、承载底座200、位于承载底座200上方的转盘300、36个装配于转盘300并在转盘300的周向彼此隔开排列的开
合模机构400、数量与开合模机构400相同的pu模具500及装配于承载底座200的转盘驱动机构(图中未示)。中心轴100上下穿置于转盘300中,中心轴100的下端装配于承载底座200,由承载底座200对中心轴100提供支撑固定作用,状态图12所示;较优的是,承载底座200呈“y”形结构,这样布置不仅能确保承载底座200对中心轴100支撑稳固的可靠性,还能减少材料使用,但不以此为限。pu模具500装配于开合模机构400,由开合模机构400驱使pu模具400做开合模运动,以满足pu模具400的开合模需要。转盘300在转盘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绕中心轴100的轴心线c(见图12)转动,以使得转盘300上的任一个开合模机构400及该开合模机构400上的pu模具500均能做周期性的旋转运动,从而满足周期性的生产需要。具体地,在图1中,所有开合模机构400在转盘300上排成一个整圈,且开合模机构400还与转盘300的外缘300a相邻设,这样布置能有效地将转盘300的径向尺寸利用,提高转盘300上的开合模机构400的布置数量。需要说明的是,于其它实施例中,开合模机构400的数量还可以为10个、15个、20个、25个、30个、35个、40个或45个不等,它是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选择的,故不以上述说明为限。更具体地,如下:
[0033]
结合图3至图7,开合模机构400包含下模座410、翻转上模座420、翻转驱动器430、升降驱动器440、锁模组件450及位于转盘300下方的悬吊安装支架460。悬吊安装支架460的上端装配于转盘300,使得悬吊安装支架460悬吊于转盘300的下方,以有效地利用转盘300的下方空间。升降驱动器440安装于悬吊安装支架460,由悬吊安装支架460为升降驱动器440提供固定支撑作用,还能避免升降驱动器440因直接地安装于转盘300上而占用转盘300的上方空间;较优的是,升降驱动器440的输出端441朝上布置,下模座410安装于升降驱动器440的输出端441,这样布置使得升降驱动器440之输出端441与下模座410之间的装配连接更合理,减少两者所占空间;举例而言,升降驱动器440为油缸,以提供更大的升降动力,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选择升降动力更小的气缸,故不以此为限。下模座410在升降驱动器440的驱使下做上下升降滑移。翻转上模座420可上下翻转地安装于转盘300并相对转盘300具有一翻转至下模座410正上方的合模位置(状态见图3或图4所示)及翻转至远离下模座410的开模位置(状态见图5所示)。翻转驱动器430安装于转盘300,由转盘300对翻转驱动器430提供支撑固定作用;较优的是,翻转驱动器430位于悬吊安装支架460的侧旁,翻转驱动器430还悬吊于转盘300的下方,以有效地将转盘300下方的空间利用起来;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翻转驱动器430安装于悬吊安装支架460上,故不以此为限;翻转驱动器430用于驱使翻转上模座420于合模位置和开模位置之间切换。锁模组件450安装于转盘300并用于阻挡合模位置的翻转上模座420往开模位置切换,以提高pu模具500合模的可靠性。具体地,在图3至图7中,为减少翻转上模座420上下翻转所占用的翻转空间,翻转上模座420的第一侧421借助枢轴结构423与转盘300枢接,较优的是,枢轴结构423分别布置于翻转上模座420之第一侧421相对的两端处,并使得所有的枢轴结构423在轴向彼此对齐,这样能增加翻转上模座420与转盘300之间的枢接装配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而锁模组件450位于翻转上模座420相对的第二侧422外,锁模组件450与合模位置的翻转上模座420之第二侧422阻挡配合,以提高锁模组件450对翻转上模座420锁模可靠性,状态见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pu模具500中,其包含上模510和下模520,上模510安装于翻转上模座420上,下模520安装于下模座410上,故在翻转上模座420于开模位置和合模位置之间切换时,使得上模510跟随翻转上模座420一起于开模位置和合模位置之间切换;同理,在升降驱动器440驱使下
模座410做升降的过程中,使得下模520跟随下模座410一起升降运动,以满足产品成型和产品取出的运动需要。
[0034]
如图7所示,翻转驱动器430的输出端431朝上布置,翻转驱动器430的输出端431安装有齿条470,枢轴结构423上固定地套装有与齿条470啮合传动的齿轮480,齿条470在翻转驱动器430的驱使下做升降滑移,由升降滑移的齿条470驱使齿轮480连同枢轴结构423和翻转上模座420一起翻转,以简化翻转驱动器430驱使翻转上模座420的结构。举例而言,为提高翻转上模座420连同上模510于开模位置和合模位置之间的切换速度,翻转驱动器430为一气缸或油缸;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翻转驱动器430还可为其它驱动器,故不以此为限。
[0035]
如图6和图7所示,锁模组件450包含枢摆轴451、锁模驱动器452及各与转盘300枢接的第一枢摆钩453和第二枢摆钩454。枢摆轴451与枢轴结构423彼此平行,枢摆轴451还位于转盘300的下方,以有效地利用转盘300的下方空间。第一枢摆钩453和第二枢摆钩454各固定于枢摆轴451,使得它们固定在一起;第一枢摆钩453还沿枢摆轴451的轴向与第二枢摆钩454相隔开,以使得第一枢摆钩453和第二枢摆钩454共同构成从多位置处对翻转上模座420之第二侧422进行锁合的结构。锁模驱动器452安装于转盘300,较优的是,锁模驱动器452还位于转盘300的下方,以有效地利用转盘300的下方空间;锁模驱动器452的输出端4521与枢摆轴451装配连接,锁模驱动器452通过驱使枢摆轴451沿水平方向做往复滑移过程中带动第一枢摆钩453和第二枢摆钩454同时钩住或脱离翻转上模座420之第二侧422;具体是,锁模驱动器452通过驱使枢摆轴451沿水平方向做靠近处于合模位置的翻转上模座420的过程中,由枢摆轴451带动第一枢摆钩453和第二枢摆钩454同时钩住翻转上模座420之第二侧422,状态见图3所示;锁模驱动器452通过驱使枢摆轴451沿水平方向做远离处于合模位置的翻转上模座420的过程中,由枢摆轴451带动第一枢摆钩453和第二枢摆钩454同时脱离钩住翻转上模座420之第二侧422,状态见图4所示。其中,借助枢摆轴451、锁模驱动器452、第一枢摆钩453和第二枢摆钩454,实现借助一个锁模驱动器452能同时带动第一枢摆钩453和第二枢摆钩454钩住或脱离钩住翻转上模座420的目的,故减少锁模驱动器452的使用数量。举例而言,于图6和图7中,锁模驱动器452为气缸或油缸,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为其它驱动器,故不以此为限。
[0036]
请参阅图8至图12,中心轴100包含空心的轴体10、旋转接头20、呈密封配合地套装于轴体10上的轴套30及固定于轴套30的上端并多四周包围旋转接头20的电箱转盘60。轴体10的下端装配于承载底座200,由承载底座200对轴体10提供支撑作用。转盘300套装于轴体10并位于轴套30的下方。轴套30与轴体10共同围出彼此隔开的通水外流通道41、通水回流通道42、通油外流通道43和通油回流通道44,轴套30通过连接支架90a与转盘300连动设置,以使得轴套30跟随转盘300一起绕轴体10旋转,即,旋转的转盘300通过连接支架90a能带动轴套30一起绕轴体10旋转;轴套30开设有与通水外流通道41连通的通水外流接头31、与通水回流通道42连通的通水回流接头32、与通油外流通道43连通的通油外流接头33及与通油回流通道44连通的通油回流接头34,以借助通水外流接头31和通水回流接头32的配合来实现水体的来回循环,同理,借助通油外流接头33和通油回流接头34的配合来实现油液的来回循环。轴体10的空心形成轴向贯穿轴体10的中心通道11,轴体10还开设有与通水外流通道41连通的通水输入通道12、与通油外流通道43连通的通油输入通道13、与通水回流通道42连通的通水输出通道14及与通油回流通道44连通的通油输出通道15,以便于外接输入水
管71组装于通水输入通道12上,便于外接输入油管73组装于通油输入通道13处,便于外接回流水管72组装于通水输出通道14处,以及便于外接回流油管74组装于通油输出通道15处。旋转接头20装配于轴体10的上端,由轴体10对旋转接头20提供支撑作用;旋转接头20开设有与中心通道11对接相通且彼此隔开的通气通道21和通电通道22,以便于外接气管75从中心通道11的下方穿入再组装于通气通道21处,以及便于外接线缆80从中心通道11的下方穿入再从旋转接头20的通电通道22穿出,以满足与电箱转盘60内的控制器组装需要。由于电箱转盘60固定于轴套30的上端,故使得电箱转盘60、轴套30及转盘300三者能一起绕轴体10的中心线旋转,从而便于安装于电箱转盘60内的控制器跟随电箱转盘60旋转,再在旋转接头20的配合下,能避免外接线缆80及外接气管75的缠绕。
[0037]
其中,在中心轴100中,由于轴套30呈密封配合地套装于轴体10上并与轴体10围出彼此隔开的通水外流通道41、通水回流通道42、通油外流通道43和通油回流通道44,且轴套30可绕轴体10旋转并开设有与通水外流通道41连通的通水外流接头31、与通水回流通道42连通的通水回流接头32、与通油外流通道43连通的通油外流接头33及与通油回流通道44连通的通油回流接头34;而轴体10还开设有与通水外流通道41连通的通水输入通道12、与通油外流通道43连通的通油输入通道13、与通水回流通道42连通的通水输出通道14及与通油回流通道44连通的通油输出通道15,旋转接头20装配于轴体10的上端并开设有与中心通道11对接相通且彼此隔开的通气通道21和通电通道22;这样设计将通气、通水、通电及通油集中布置,从而使得整体简洁以便于保养维护,同时,借助轴套30及旋转接头20相对轴体10的旋转,这样能防止外接输入水管71、外接回流水管72、外接输入油管73、外接回流油管74、外接气管75及外接线缆80被缠绕。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旋转接头20的具体结构已为本领域所熟知的,故在此不再赘述。更具体地,如下:
[0038]
如图10至图12所示,轴套30包含第一轴套30a及第二轴套30b。第一轴套30a与轴体10共同围出通水外流通道41和通水回流通道42,第二轴套30b与轴体10共同围出通油外流通道43和通油回流通道44;通水外流接头31和通水回流接头32位于第一轴套30a,通油外流接头33和通油回流接头34位于第二轴套30b;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通水外流通道41和通水回流通道42被加工于第一轴套30a上,以及将通油外流通道43和通油回流通道44被加工于轴套30上,并确保轴套30与轴体10之间装配操作的便捷性及密封可靠性;另,第一轴套30a通过连接支架90a与转盘300连动设置。具体地,中心轴100还包含中间连接环50,中间连接环50的一端借助第一锁固件51与第一轴套30a可拆卸地套装固定,中间连接环50的另一端借助第二锁固件52与第二轴套50b可拆卸地套装固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第一轴套30a和第二轴套30b分别与轴体10的装拆操作,还使得第一轴套30a和第二轴套30b通过中间连接环50被连成一体;较优的是,第二轴套30b位于第一轴套30a的上方,以使得通水外流通道41和通水回流通道42各位于通油外流通道43和通油回流通道44两者的下方,有效地避免水体在冷却过程中产生水蒸气所带来的漏水而被错误地当成漏油,因而使得油水得到充分的辨认,进而使得维护保养更方便;举例而言,第一锁固件51和第二锁固件52各为螺钉,它们各自在中间连接环50的周向排列成行,这样布置的目的是增加中间连接环50分别与第一轴套30a和第二轴套30b固定的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
[0039]
如图10至图12所示,第一轴套30a的内侧壁351具有凸向轴体10且与轴体10紧密套装的第一凸环352、第二凸环353及第三凸环354,第一凸环352、第二凸环353及第三凸环354
三者沿轴体10由下至上的方向依次隔开布置,且第一凸环352、第二凸环353及第三凸环354各与轴体10之间装配有密封圈355,这样设计更有效地确保第一轴套30a与轴体10之间的密封配合可靠性及旋转顺畅性;通水外流通道41位于第一凸环352与第二凸环353之间,通水回流通道42位于第二凸环353与第三凸环354之间;当然,根据实际需要,通水回流通道42可位于第一凸环352与第二凸环353之间,对应地,通水外流通道41位于第二凸环353与第三凸环354之间,故不以此为限。同时,第一轴套30a的内侧壁351与轴体10之间套装有呈一上一下布置的旋转轴承356,上方的旋转轴承356位于第三凸环354的上方并与第三凸环354轴向抵接,下方的旋转轴承356位于第一凸环352的下方并与第一凸环352轴向抵接,以增加第一轴套30a绕轴体10旋转的顺畅性;再借助中间连接环50,从而便于上方和下方的旋转轴承356于第一轴套30a和轴体10上的装拆操作。
[0040]
如图10至图12所示,第二轴套30b的内侧壁361具有凸向轴体10且与轴体10紧密套装的第一环台362、第二环台363及第三环台364,第一环台362、第二环台363及第三环台364三者沿轴体10由下至上的方向依次隔开布置,且第一环台362、第二环台363及第三环台364各与轴体10之间装配有密封圈365,这样设计能更有效地确保第二轴套30b与轴体10之间的密封配合可靠性及旋转顺畅性;通油外流通道43位于第一环台362与第二环台363之间,通油回流通道44位于第二环台363与第三环台364之间;当然,根据实际需要,通油回流通道44可位于第一环台362与第二环台363之间,对应地,通油外流通道43位于第二环台363与第三环台364之间,故不以此为限。同时,第二轴套30b的内侧壁361与轴体10之间套装有呈一上一下布置的转动轴承366,上方的转动轴承366位于第三环台364的上方并与第三环台364轴向抵接,下方的转动轴承366位于第一环台362的下方并与第一环台362轴向抵接,以增加第二轴套30b绕轴体10旋转的顺畅性;再借助中间连接环50,从而便于上方和下方的转动轴承366于第二轴套30a和轴体10上的装拆操作。
[0041]
如图8、图10、图11及图12所示,为便于装拆操作,轴体10包含在轴向固定的下轴体10a和上轴体10b,较优的是,下轴体10a和上轴体10b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以便于下轴体10a与上轴体10b之间的操作;且螺钉沿轴体10的轴向穿置于下轴体10a和上轴体10b中,这样能防止螺钉因径向凸出轴体10而增加占用空间,但不以此为限。中心通道11贯穿下轴体10a和上轴体10b,下轴体10a的中心通道11大于上轴体10b的中心通道11,以便于外接输入水管71、外接回流水管72、外接输入油管73、外接回流油管74、外接气管75及外接线缆80从下轴体10a的中心通道11穿入再组装于相应的位置处;通水输入通道12、通油输入通道13、通水输出通道14及通油输出通道15向下贯穿上轴体10b并位于下轴体10a的中心通道11内,这样布置更便于外接输入水管71、外接回流水管72、外接输入油管73及外接回流油管74各与上轴体10b之间的装配操作。当轴体10包含下轴体10a和上轴体10b时,此时的转盘300套装于下轴体10a上,具体是采用装配轴承90b套装于下轴体10a上,使得转盘300能绕轴体10的旋转更灵活顺畅;可理解的是,当轴体10不分为下轴体10a和上轴体10b时,此时的转盘300采用装配轴承90b套装于轴体10上,故不以此为限。
[0042]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外界的水体的流动过程是:水体从外接输入水管71进入,然后依次流过通水输入通道12、通水外流通道41、通水外流接头31、通水回流接头32、通水回流通道42及通水输出通道14后,再由外接回流水管72流出;同理,在图11中,外界的油液的流动过程是:油液从外接输入油管73进入,然后依次流过通油输入通道13、通油外流通
道431、通油外流接头33、通油回流接头34、通油回流通道44及通油输出通道15后,再由外接回流油管74流出。
[0043]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pu转盘机1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在转盘驱动机构驱使转盘300做步进式旋转的过程中,开合模机构400驱使pu模具500做周期性的开合模运动。其中,当要将图3所示的合模位置切换成图5所示的开模位置时,此时,开合模机构400的锁模组件450先脱离对翻转上模座420的锁合,状态见图4所示;接着,翻转驱动器430驱使翻转上模座420及翻转上模座420上的上模510一起翻转,直到开模位置,状态见图5所示;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升降驱动器440可驱使下模座410连同下模520向上顶升,以便于将下模520内的产品取出。当要将图5所示的开模位置切换成图3所示的合模位置时,此时,翻转驱动器430先驱使翻转上模座420及翻转上模座420上的上模510一起翻转至合模位置,状态见图4所示;最后,锁模组件450再对翻转上模座420进行锁合,状态见图3所示。
[0044]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中心轴100将转盘300可转动地支撑于承载底座200,再借助转盘驱动机构,使得转盘300在转盘驱动机构的驱使下绕中心轴100的轴心线c转动,这样使得转盘300及转盘300上的开合模机构400和pu模具500一起绕中心轴100的轴心线c做回转的运动,故相对于现有的腰形输送线来说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借助多个沿转盘300的周向在转盘300上间隔开排列的开合模机构400,由每个开合模机构400负责对应的一个pu模具500的开合模运动,实现pu模具500的自动开合模的目的,同时,正由于多个开合模机构400沿转盘300的周向在转盘300上间隔排列,故使得开合模机构400之间的间距可做得更紧凑,从而使得pu模具500之间的间距更紧凑,相对现有的腰形输送线为确保pu模具500于转角处顺畅输送而使得pu模具500保持较大的间距。
[0045]
值得注意者,为进一步地提高自动化水平,本发明的pu转盘机1较优与一现有控制器电性连接,由控制器控制本发明的pu转盘机1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工作。另,转盘驱动机构可由安装于承载底座200的转盘电机、安装于转盘电机之输出端的转盘齿轮及安装于转盘300且与转盘300的中心重合的圆环齿条构成,圆环齿条位于转盘300的下方;故转盘电机通过转盘齿轮和圆环齿条的配合便能驱使转盘300绕中心轴100的轴心线c旋转;当然,转盘驱动机构还可以为其它结构,故不以此为限。
[0046]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如果您还有其他的疑问和需求,请点击【立即咨询】或者是添加微信号 【13608176338】和我们鱼爪商标网客服取得联系,为你排忧解难!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推荐

  • 香港商标注册有哪些好处?

    香港商标注册有哪些好处?

    在全球化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注册香港商标成为众多企业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市场的关键举措,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显著优势。从品牌保护层面看,注册香港商标能为企业构筑坚实的法律防线。

    2025-04-30查看详情>>

  • 怎么注册欧盟商标?

    怎么注册欧盟商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欧盟市场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吸引着众多企业。注册欧盟商标,成为企业进军欧盟市场、保护品牌权益的关键一步。以下是欧盟商标注册的详细流程与要

    2025-04-30查看详情>>

  • 英国商标怎么注册?需要哪些材料?

    英国商标怎么注册?需要哪些材料?

    英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其商标注册制度完善且国际化程度高。以下为英国商标注册的具体流程及所需材料说明。一、注册流程1.商标检索通过英国知识产权局(UKIPO)官网或专业机构查

    2025-04-29查看详情>>

二维码